走進羅東林業文化園區,老火車頭靜靜站在它熟悉的軌道上,山上運下來的木頭,依然浸泡在貯木池中,時間在這裡停格,停在一個台灣靠砍伐紅檜、扁柏換取外匯、爭取各項建設的年代。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將於6月30日正式開園。 台灣有三大林場:太平山、阿里山及八仙山,其中以太平山林場產量最大,鼎盛時期,產量是八仙山林場的4倍、阿里山林場的5.5倍,根據日本人的調查,當時太平山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區,珍貴良木的比例佔了80%,放眼林區,週遭都是數百年、高聳入天的巨木。 看到這些數字,不禁為太平山林場蘊藏大量珍貴林木,而感到沾沾自喜,但一方面,也為台灣的土地感到心疼,竟然必須狠心地砍伐這些比人的年歲更長的老樹、毫無止境地出賣上天賜予的這些珍寶,才能換得生存與建設。 日本在民國3年發現太平山的豐富林業資源,民國4年就開始買工進駐砍伐,當時還沒有建鐵道,砍伐下來的木材,就順著蘭陽溪流下,一路流流流,流到下游的員山;不過,靠溪水運送,木材很容易損壞,日本人著眼太平山豐富的林業,於是決定花錢建鐵路。羅東林業文化園區,就是當時木材運下山後的收集、貯存站。 其實,太平山林業剛發展時,貯木場是設在員山,後來在羅東日治時期首任「街長」(相當於現在的鎮長)陳精純極力奔走之下,才爭取將貯木場、林業辦公室移到羅東,這個林場能夠起建,鎮民也主動集資了不少錢;後來果然也如預期,林業繁榮了地方,創造了好一段時間的榮景。 由羅東貯木場現地整建而來的林業文化園區,整個園區種滿樹木,蔭蔭鬰鬰,創造出相當舒適的空間,置身其中,腳步都不由得放緩了;寬闊的貯木池,波平如鏡,更增添了空間的幽靜氣氛。山上砍伐下來的木材,存放在貯木池中泡水,主要是為了防止日曬裂開。 民國67年太平山森林鐵道停駛之後,蒸氣老火車頭也跟著功成身退,靜靜佇立在園區中,過著白雲清風相伴的日子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