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緯1度的豔陽下,我走進浩瀚無邊的油棕林,精壯的馬來漢子用高枝鐮刀割下三串碩美的油棕果,對我展示這橙紅的熱帶豐收。輕壓果肉,油汁溢出,這三串總重60公斤的油包採自同一棵樹,更驚人的是,每年可以如此收割12次!很可能沒有其他植物的生產力,可以和這精心培育的油棕品種相比了。


棕櫚油是最重要的食用油,產量比大豆油還高,經濟利益很好。從「Google地球」俯視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原野,農田轉作和雨林開墾,幾乎都成了棋盤式的油棕林,總面積超過三個台灣。最近棕櫚油又變身成生質柴油的新希望,殘存的熱帶雨林正要面對最後一波浩劫。


生質燃料和生質柴油是時髦的新詞,政府的能源政策、創投公司的宣傳和搶研究經費的科學家都琅琅上口。在這期《科學人》,我們有三篇文章深入談這當紅的話題:科學Easy Learn的〈種出生質柴油〉是基礎知識,〈以草煉油〉是國際發展現況的評估,而〈把稻桿變能源〉就是台灣本地的研究報告了。我知道這是人類面對能源短缺和全球暖化不得不走的一條路,但絕非萬靈丹,副作用可能被嚴重低估了。因為大家把纖維素視為廢棄物的前提就是個錯誤,世間有無數種生物依此為生啊!一頭熱的工程師不見及此,若真成了全面政策,已岌岌可危的生物多樣性將再遭重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