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720 10:00:17)1989年,第一本《靜思語》出版,這本集結證嚴法師法語書籍,20年來引起迴響,全省許多老師在課堂上教授靜思語,在黑板、走廊上寫上靜思語,靜思語透過言教、境教、身教浸潤師生的心靈,時值《靜思語》出版二十年,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於18日、19日舉辦【靜思智慧語‧好話二十年】~教育大講堂研習活動,全國287位教師齊聚一堂,分享靜思語教學經驗。


從43年前的濟貧慈善志業開始,慈濟年輪不斷運轉,醫療、教育、文化,每十年都有特別推動的使命,靜思語教學在20年前扮演教化人心的工作,尤其是透過老師們努力推動,在校園裡興起了一股溫柔的班級革命。


花蓮縣私立某商工鄒欣芸老師,96年從慈大教研所畢業,他的畢業論文是「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、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」,他在研習活動上與大家分享,他在花蓮某國小擔任實習老師時,利用早自習時間進行靜思語教學,為期三個月到半年,每個禮拜3次1次1小時,利用體驗活動,講述故事、省思、靜思、生活實踐引導同學認識靜思語,他發現,學生最喜愛之靜思語教學方式為體驗活動,其次為影片欣賞,排行第三的是學習慈濟歌選或慈濟手語歌;「尤其是同學從影片中看到其他人悲慘的遭遇,同學印象深刻,更會珍惜自己的身體。」鄒欣芸老師說。


現在鄒老師任職於花蓮某商工,面對叛逆期的青少年,鄒老師利用身教、言教、境教改變了大家都不看好的班級,「我現在帶的班在整潔、秩序上變成前面幾名。」這都是歸功於靜思語教學,回憶起與靜思語的因緣,他很感謝的說:「劉佑星教授是我的恩師,讓我接觸了靜思語」在劉老師身上看到靜思語的體現,讓他決定「未來當教書一定要融入靜思語」。


研習活動來自全省各地的教師們,從別人的經驗中,了解靜思語教學,慈濟中學由李克難校長帶隊,全校68位老師到齊參加,李校長認為,落實靜思語對學生、對家長對老師,甚至是學校經營都有正面的效果,貢獻教育近40年,李校長笑著說:「從來沒看過像慈中這樣和氣的學校,即使老師意見不同,大家也會和氣的溝通。」這正印證了靜思語「理直氣和」,而李校長最常說的「願要大、志要堅、氣要柔、心要細。」更鼓勵慈中師生在學習上、工作上、個人修為上,要有所發揮。


教育辦得好,是社會的希望,也是社會安定的力量。台灣許多學校都在推動靜思語教學,在一句好話的薰陶下,不少問題班級變成優良班級,許多問題學生也變成模範學生。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的教育研究所、師資培育中心及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老師們,希望透過『教育大講堂』的研習活動,體悟靜思語的深度內涵,瞭解它的社會價值及時代的責任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