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文明總是與大河息息相關,「2009宜蘭國際蘭雨節」的冬山河園區設有「大河之戀」展館,概略呈現世界幾處由河流孕育而成的文明與特色。在冬山河畔土生土長的張火岳11日客串解說員,以自己親身經歷細說這條蘭陽平原的大河,如何從氾濫成災的惡水到大眾喜愛的良河,令人印象深刻。
主辦單位指出,今年冬山河園區以”河”為核心,共設有三大展館,分別為「漫遊星河」、「奇幻空間」及「大河之戀」。其中的「大河之戀」館,呈現了大河與人類文明、希望之河與宜蘭人生活的聯結關係。
(圖/尼羅河之古埃及文明。陳木隆攝)
包括被稱為「世界之肺」的亞馬遜河流域,充滿生物多樣性的它,對地球的影響程度,館中展出該河水族,如食人魚、紅尾鴨嘴、珍珠魟、銀帶等;古埃及人的生活如何被尼羅河所牽引;「魚米之鄉」和長江的連帶關係為何?三峽大壩和「圍湖造田」對長江的影響;塞納河所孕育出的左岸風情與遊憩藝術氣息;冬山河水文演變與感性、知性之美。
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,惡水處處可見,令老一輩想起冬山河也曾有過氾濫成災的過往,昔日的它每逢颱風和雨季,總是變成一條令人生畏的惡水。今年63歲的張火岳,是在冬山河旁土生土長的宜蘭子弟,他特別到展館客串解說員,道出冬山河的演變歷史。
(圖/亞馬遜河的水族。陳木隆攝)
張火岳回憶說,家裡共有10個兄弟姊妹,他排行老么,4歲就學會游泳,原因無他,就是環境造成的。那時候,冬山河上游支流多,下游河道窄,中間河道多彎,每遇大雨就淹水,經常水淹稻埕,颱風一來更是「入厝兼搓圓仔」(即洪水淹進屋裡),他們不是躲在床上就是上閣樓,他的爸爸必會帶著鐵撬、鋸子、柴刀,隨時準備打破屋頂帶著全家逃命。
又指出,當時家境清苦,家裡養了7、8隻鴨子,由他負責看管,遇有水患,鴨子就到處亂游,他在水面上抓不到鴨子,因為游得比他快,所以就改用潛水潛到鴨子下面,一隻隻地抓回來,否則,他就沒有鴨蛋可以帶便當。
(圖/可怕的食人魚。陳木隆攝)
如今,經過整治與建設之後的冬山河,已從每雨必淹的惡水成為現在安全性(防洪)、舒適性(休閒遊憩)及機能性(觀光產業)全方位的希望之河。世界上其他大河往往只有其中一項功能,冬山河卻兼具這麼多功能,現在的親水公園內,閒適漫遊的遊客絡繹不絕,兩岸自行車道及日夜間遊河的盛況,可以印證冬山河的成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