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設在國家實驗研究院轄下的國家太空中心,成立18年來,已發射3枚人造衛星,其中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扮演的影像功能,不僅觀測到南亞大海嘯、中國四川地震的地形地貌影像,就連這次八八水災也都拍攝到清楚走山、土石流影像,5年來已有65個國家、1000多個單位引用,更因擁有每天可繞地球2次的優勢,記錄許多珍貴影像,有助人類對地形、地貌的研究。


為發展台灣的太空科技研究,1991年,由前總統李登輝委託夏漢民教授成立的國家太空中心,除擔任國家賦予的太空任務,更以人類民生福祉為目標;設在新竹科學園區內,也是因接近台灣的高科技產業,18年來,已成功發射3枚人造衛星,從組裝、測試及零件研發到監控,都設在太空中心,雖較其他國家起步晚,但台灣製造人造衛星的能力,絲毫不遜色,尤其福衛二號功能極強,受到各國的重視與肯定。


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陳紹興說,福衛二號每天經過台灣上空兩次,軌道約891公里高,對地解析度全色態影像2公尺,多光譜影像8公尺,像幅寬度有24公里,主要功能有製圖及觀測都市土地利用監測及環境規劃和農作物、林地監測、災區評估、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、觀光旅遊及科學研究。


國家太空中心衛星機械組長陳嘉瑞說,福衛二號從2004年6月4日運轉後,已攝得許多珍貴的遙測圖片,更攝得許多紅色精靈和大氣輝光等科學影像,可應用災區評估,並可觀測太空閃電,其中災區影像紀錄可協助國際救援,像南亞大海嘯、四川地震、澳洲森林大火等,很多國家從福衛二號的影像資料中解讀位置及狀況,對提升台灣的國際救援形象很有幫助。


福衛三號


全球定位系統氣象量測


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、副主任陳紹興說,福衛三號在2005年4月16日發射後,更擔負全球定位系統氣象量測功能,像偵測南、北極地區的冰河融化速度及氣溫、氣候改變等紀錄,且是一箭六星(一個火箭射出6顆衛星,在6個不同點做監測),不僅更進步,很多零件由台灣生產製造組裝,更具意義。


陳嘉瑞說,未來國家太空中心二期計畫,將朝組裝完成福衛五號努力,更期許福衛五號所有零件、研發、組裝、測試都由國人自主完成,而太空中心二期計畫以2018年為目標,期許福衛五號能在2014年完成升空發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