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市鬧區的某個午後,一個帶著粗黑框眼鏡、大紅鼻子面具的老頭,用力踩踏三輪車、一邊敲打鐵柄湯鍋,喊著:「貝果貝果貝果,好吃的貝果!」路人不禁討論起來:「這是在幹嘛?是在賣東西吧?」


中山路「鵝肉先生」的店員看了好奇,不禁走上前瞧瞧,老頭介紹著:「『小老鼠』1個10元、『大老鼠』1個25元,大的有蔓越莓、全麥跟雜糧口味。」店員低頭想了一下:「好,小貝果買5個!」


對後山的花蓮人而言,「貝果」算是新鮮的洋玩意;然而,對賣貝果的60歲「老頭」林將來說,卻源自童年回憶,不過它不是漂洋過海來的,而是小時候參加廟會時吃的「鹹光餅」!


找回記憶的味道 鹹光餅


出生在花蓮的林將說,早年廟會遊街的大神尪脖子上掛了一大串中空圓圈餅「鹹光餅」,大人總會上前去拔餅分給孩子吃!


表情彷彿變回當年的小男孩,林將說,鹹光餅吃起來有嚼勁,還帶著麥香,可是這古早的滋味逐漸「淡出」花蓮人的味覺記憶;直到他北上讀大學仍四處尋找,好不容易才在台北樹林找到一家老店,林將每隔一段時間就去「朝拜」、一次買個幾十個,擺冰箱慢慢吃。


10年前,台北的咖啡館開始賣起來自紐約的「貝果」,林將碰見貝果,一吃如故:「這就是我想要的味道!」


10年後,林將從台北退休、回到花蓮老家,便在花蓮街頭扮起了「巴鼠野野」、「貝果爺爺」,每週3到4次騎著三輪車,除了在市區繞街外,還會趁放學時間到校園附近賣手工貝果。


創造味道的記憶 賣貝果


林將笑著說,扮卡通造型賣貝果,就是希望以歡樂的方式分享「記憶中美好的滋味」,更希望能「創造記憶」,讓「巴鼠野野」成為花蓮小朋友童年的一部份。因此,包括2隻小老鼠啃貝果的趣味商標、幾口就能吃完小尺寸貝果,都是為小朋友設計。


而貝果製作也不假他人之手,烘焙生手的他先買書學做,又到台北拜師。林將把做貝果當作一種人生的試煉跟挑戰,他說,做出最好吃的貝果,就像投好球,「投出好球、永無止境」,他的老鼠貝果,就像「還在小聯盟磨練的王建民」,偶爾做出「對!就是這種口感!」的「好」貝果,往往只是「剛好合格」而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