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到玉蟾園民宿,不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,來這裡比較像回到鄉下阿嬤家,有很多的勞務要幫忙──要到菜園裡摘菜,要到果園裡剪水果,甚至熟客,彭姐說這叫做「二房東」,還要幫新客人分配房間,阿嬤一直擔心,這樣的經營方式會把客人嚇跑,但事實證明,喜歡這種回家感覺的客人還真不少!


喜歡短暫的鄉居生活,你不必自己買塊地蓋渡假屋,只要找到像玉蟾園這樣的民宿就可以了。


玉蟾園女主人彭玉琴說,「以前人家常說羨慕我的生活,那我就把我的生活方式分享給大家」,鄉下沒別的,就是空間大、環境清幽、蔬果不灑農藥;到菜園裡拔蘿蔔、果園摘水果,甚至田裡插秧、割稻,人家叫做鄉居生活體驗,彭姐說,這是玉蟾園的勞務分擔,因為這8甲地只有4、5個人做,家事、農事永遠做不完,但如果民宿的客人一起來做一點,一起為晚餐到田裡摘菜,一起到果園準備摘採水果,少了一些雜務,彭姐就有更多的時間服務客人,而客人更容易融入回家的情境。


「玉蟾園」這個名字是紀念這片土地的主人,彭姐的公公婆婆的名字各取一個字,兩位老人家已經仙逝,將這片一生打拚的土地留給後代子孫,而在民宿裡的阿公阿嬤則是彭姐的父母,87歲和81歲,但看起來都比實際年齡年輕10多歲。


(圖/玉蟾園後方有條步道,可由此眺望大波池。過去池上便當的魚蝦都是來自大波池。王以瑾攝影)


(圖/玉蟾園的主建築是4、50年的老屋。王以瑾攝影)


(圖/房間不豪華,佈置得可愛溫馨。王以瑾攝影)


這一家人沒有一點經營民宿的感覺,大家只是過著原本的生活,阿公在果園裡穿梭忙碌,阿嬤則在菜園裡澆水、除草,每天清晨5時天沒亮就起床,將菜挑到菜市場賣給菜販,一直忙到晚上,看完「娘家」才準備上床睡覺;主人賴大哥負責所有木工,但他有些害羞不愛曝光,他跟彭姐說,「把我介紹成外勞就好了……」


彭姐說,「人家因為我們的生活才來,我們就讓他們過一過我們的生活」,但阿嬤一直覺得,來者是客,要把客人帶去摘菜、採水果,會不會因為招待不週嚇跑人家?


池上空氣好、水好、經常陽光普照,池上人天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習以為常,沒有人會刻意「享受」這些珍貴的天然資源,將大太陽下騎著腳踏車當成樂趣的一定是觀光客,許多老一輩的人無法弄懂觀光客在享受什麼,就像阿嬤無法理解都市人為什麼會覺得到菜園裡勞動很新鮮,阿嬤也不太能體會,能吃到新鮮現拔,沒有農藥的蔬菜對都市人來說是多麼珍貴。


(圖/午餐是自己打包的「池上便當」,每一道菜都非常好吃。王以瑾攝影)


(圖/左起,彭姐、阿公、阿嬤和「外勞」彭先生;87歲的阿公像個老頑童。王以瑾攝影)


除了體驗鄉居生活,玉蟾園晚上還有一些DIY課程,但內容不一定;彭姐是兒童美術老師,又有陶藝專長,最主要是她很懂得來此度假的都市人想要的東西,她開出的課程都符合生活需求,而且產品部份一定是沒有化學成份,比如說手工皂、護唇膏、爽身粉等等,也有木工或陶藝,每人收費200元。


玉蟾園的住宿空間佈置得很像鄉下阿嬤家的味道,沒有什麼為了攬客而花大錢佈置出的奢華,但就是舒適溫馨,符合整個民宿的調性。其主建築為50年的傳統民居形式,這裡原本是上一代看顧果園時的休息小屋,因為沒有特別受重視,也沒有重建,反而意外保留了內部珍貴的檜木建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kao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